轻工学院承办的“上合组织成员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冰雪装备与冰雪产业发展研修班”培训工作圆满结束
作者:王宇洋 时间:2025-09-30 点击数:
9月25日上午,由商务部主办、哈尔滨商业大学轻工学院承办的“上合组织成员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冰雪装备与冰雪产业发展研修班”举行结业仪式,为期14天的冰雪装备与冰雪产业发展研修班的集中学习、参观考察与文化体验活动圆满结束。来自埃及、乌兹别克斯坦、莱索托、塞拉利昂4个国家的32名学员顺利完成本次研修班的培训学习,圆满结束哈尔滨的研修之旅。

研修班聘请了冰雪装备与产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与教授为学员们进行了11次集中授课,授课教师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高地教授、哈尔滨体育学院陈文红教授、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的赵刚教授、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的张贵海研究员,以及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冯建元、易加斌、蒋抒博、刁志波、王宇洋、晏祖根等教授。专家学者们的授课生动清晰,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中国国情、中国冰雪产业发展、冰雪体育产业与文化、人工智能助力冰雪运动、冰雪旅游营销策略、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冰雪装备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及案例,学员们领会到了冰雪装备与冰雪产业发展的真谛。


研修班学员集中到哈尔滨中诚科技发展公司、哈尔滨爱威尔科技有限公司、齐齐哈尔黑龙冰刀公司等行业企业参观考察,与企业的管理人与和技术人员座谈交流。通过企业的参观考察,学员们了解了冰雪装备、冰刀、滑雪板等的生产工艺,了解冰雪装备企业的发展历程与企业文化,近距离了解中国冰雪装备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感受中国冰雪装备与冰雪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学员们参观了哈尔滨融创茂热雪奇迹滑雪场、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黑龙江省体育史馆,了解了冰雪运动、特别是黑龙江冰雪运动的发展及趋势,理解了如何通过“冰雪+科技”、“冰雪+文化”、“冰雪+旅游”的优势组合,实现冰雪项目的多样化,推动哈尔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研修班安排了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三个地方的文化体验。在首都北京,学员们游览了历经风雨、沧桑不变的伟大长城,充分感受了长城的坚韧与不屈;参观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鸟巢体育场和水立方游泳中心,感受了中国在现代建筑领域的实力和成就,感受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感受到中国人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和平、友爱、团结的心愿与成就。在哈尔滨,学员们游览了美丽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了解拜占庭建筑风格等欧式建筑,切身体会哈尔滨旅游的蓬勃发展。在齐齐哈尔,学员们游览了齐齐哈尔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观看了世界级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的精彩表演,在鹤城民俗文化(脱贫示范区)进行了深度体验,感受了黑龙江的人文、风景与特色。通过三个地方的文化体验,学员们深刻感受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为保证冰雪装备与冰雪产业发展研修班的顺利进行,轻工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通力合作,组织青年教师和30多名志愿者全程参与研修班工作,为国际学员们提供优质服务,付出了辛勤劳动。研修班学员对本次培训工作的组织给予高度评价,对老师、志愿者表示了真诚感谢,学员们纷纷表示,他们会将本次研修班的学习成果、收获和感受分享给家人、同事和朋友,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他们一定会成为搭建与中国友谊桥梁的友好使者和宣传员。


冰雪装备与冰雪产业发展研修班结业仪式上,轻工学院院长晏祖根教授代表承办单位祝贺学员们全部顺利完成了研修学习任务,并向授课教师、工作人员、志愿者及合作企业表达了诚挚感谢。结业仪式由轻工学院书记冯建元主持。来自埃及的研修班学员Mahmoud Sultan·Hend Elmahly代表全体学员发言,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研修期间的收获与感悟。她代表全体学员,向承办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轻工学院的精心组织与周到安排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深入的实地考察和丰富的文化交流,学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成功实践,提升了专业素养,更亲身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悠久魅力和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学员们将把在中国的所见所学带回祖国,为促进各自国家的发展以及与中国的友好合作贡献力量。晏院长表示,本次研修班不仅是一次专业学习,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与友谊共建;今后要继续加强联系、加强沟通,让学员们友谊天长地久;希望学员们能将研修收获带回本国,与更多人分享在中国的见闻与感悟,积极推动所在国家与中国在冰雪产业、人才培养、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上合组织成员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冰雪装备与冰雪产业发展研修班是推动冰雪产业专业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也将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与各国在冰雪产业领域的友好合作贡献积极力量。成功举办冰雪装备与冰雪产业发展研修班,标志着轻工学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轻工学院将发挥学院在智能装备、冰雪装备等方向的特色与优势,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继续承担相关的国际交流与人才培训项目,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提升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学术影响。
撰稿:董静、王宇洋 摄影:刘佳、智慧、刘帅 审稿:晏祖根